六工汇项目位于北京西部石景山区,首钢园区两湖(群明湖和秀池)片区中部,总建筑面积223753平方米。这里因服务2022年冬奥会而享誉海内外,谷爱凌和苏翊鸣就是在这里创造了历史,实现了中国在大跳台上的伟大突破。如今已步入后奥运时代,首钢的城市更新仍在继续,六工汇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诞生出来。今年6月18日,六工汇购物广场盛大开业。关联商办地块已经相继成功交付运营,标志着首钢的更新发展从“体育+”全面进入“城市+”的崭新阶段。
首钢园区北区“西四、东四”的八组“都市针灸”的锚点建筑通过“都市链接”完整架构起了大北区的更新规划主干骨骼,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是西侧四组针灸建筑群落中居于中心位置的核心空间锚点。六工汇项目的六块基地围绕着冬训中心展开,完成了对群明湖以北区域的总体空间织补。项目定位围绕着体育板块的配套与补充,植入了文娱、办公、商业、休闲功能。六块基地形状恰如一个“凹”字,与冬训中心群落形成的“凸”字嵌合在一起,在空间架构上实现了形态组织和功能配置的逻辑同构,也实现了基地从服务小范围专业运动员到服务广大体育爱好者和周边居民的后奥运转变,为空间的使用公平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拥有了能激发城市活力的空间“培养皿”,为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构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空间尺度在时代审视下坍缩重构,用车轮和铁轨丈量的工业厂区转变为用脚步丈量的城市街区,创造了对慢行友好的邻里空间。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工业遗存又附着在回归城市邻里尺度的街区当中,成为街区活力的组成部分。工业遗存从专业认知所形成的“存(续)”的意义,拉回到使用者价值认知中 “在(场)”的意义。让遗存成为场所本身,而不单是视觉的标签,使之真正参与到城市空间新陈代谢的大循环当中,实现城市空间的价值重塑。基地中包含了五一剧场、十四总降、加速澄清池、二泵站、7000风机房、制粉车间转运站、沉淀池(4个)、冷却塔(2个)、九总降、水质二期水泵房等大量的工业遗存建构筑物。这些遗存的结构形式、保存状态、空间位置各不相同,所以遗存保护利用设计采用了“一遗一策”的总体方案。适配遗存单体自身特性及其在街区中的空间职责,以差异化的“量体裁衣”的思路,力争每座遗存都能找到最恰当的更新策略,从而达成“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微妙平衡。
五一剧场始建于1975年,剧场坐西面东,背景就是石景山,它不仅是首钢职工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和厂外各界交流友谊的地方,历史上曾多次接待过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国的歌舞团演出,可以说是首钢广大职工的精神堡垒。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改造策略上选择了保留东侧主立面原建筑风貌,只进行最低介入度的消隐和构件更新,并尽可能保留同侧广场的完整性和仪式感。剧场的内部采用局部剪力墙和附加喷射混凝土内衬墙体的加固方式,尽量在不破坏原有大空间风貌的前提下,加强遗存的整体刚度。剧场西侧对空间局促的后台部分进行了拆除和扩建,增设了排练空间和配套办公,设计语汇上与保留部分有所区别,又在风貌上保持一致。希望能人们到这里既能回顾厂区的历史文化,又能体会建筑与时代同步生长的文脉关联。
十四总降是紧邻基地北侧三高炉博物馆的保护性建筑。在空间质感上,起到了衔接其南北两个重要文化地标——三高炉和五一剧场的作用。此外,东西两侧新建的办公群落也以十四总降为衔接点。所以,对十四总降的更新策略,也围绕着建筑在空间中的意义来制定。一方面,维护好历史空间质感的连续性,保留了原建筑东立面及北立面的墙体。另一方面,内嵌新结构对其进行了“叠合“的扩建设计,将东西两侧高度取平,建筑语汇与周边新建建筑相一致。加速澄清池位于五一剧场对面,内部是三个南北并置的混凝土大漏斗,梁下的通行空间只有2.35米左右。倒悬的混凝土漏斗又产生了富有吸引力的空间戏剧性,设计力求在原始空间张力和商业适配内容间寻求平衡点。所以,对其改造策略就是整理出可用的空间尺度,保留好固有的空间感染力。从概念方案开始的建筑与结构的紧密配合,设计采用了梁柱+局部剪力墙的综合加固措施,从每一堵墙、每一道梁的拆留和加固措施选择中,最终呈现出一座散发着历史建筑的古典韵味的小房子,是六工汇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泵站始建设于日据时期1943年(昭和18年),是首钢园区内保存历史最悠久的工业遗存之一,木屋架是其具特色之处。更新的技术路径采取了尽力保留和展现二泵站结构空间美学特征的方向。从加固技术上,采取了对现有木构件内部腐朽、蛀空等情况用高分子材料灌浆加固,对于严重损毁的木构件进行更换的方法,基本能将木屋架的结构形式原滋原味地呈现出来,很好地起到了基地入口的引导作用,形成了各种节日庆典时最富有吸引力的打卡空间节点。二泵站北侧的7000风机房采用了内测叠合新结构柱加固的策略,很好地兼顾保持了原外立面风貌和内部抗风柱及天车梁等构建,营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硬核工业风空间。西侧九总降原汁原味保留了三栋历史建筑的中楼和北楼,南楼因构造强度问题拆除,以地景遗址的方式锚定了历史记忆。风机房和九总降之间,植入的新建购物中心有机缝合了周边的三组历史遗存,成就了新旧融合的更新典范。六工汇项目开始运营后,立即成为北京西城重要的人气空间之一。疫情并没有降低市民来这里欢度节假日的热情,更可喜的是不断有各类行业主体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驻的产业正在自发升级迭代。
六工汇是一个由工业遗产改造成为拥有国际甲级办公楼、全新零售餐饮体验和充满艺术、文化多功能区域的综合体,景观面积81850m²。基于首钢的变迁史折射出首都工业发展的轨迹、见证了百年来中国工业发展与进步的历程的思考,我们的园林设计聚焦于:
(1)保护首钢工业遗址风貌,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实现工业遗产资源的再利用;
(2)挖掘场地历史记忆,考虑社会与经济效益,注入新的业态与活力,实现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场地设计主要围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低成本维护,达到可持续发展;内聚核心式布局,实现雨水的自然蓄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服务景观功能;注重科普展示生态修复理念,探索生态与后工业结合发展思路。
设计结合新首钢的上位规划布局,围绕“多轴多节点”思路展开整体规划布局,实现景观与建筑相契合,呈现园区空间结构最完美的效果。其中,通过轴线引导空间布局,多轴包括视线轴、开放空间轴、商业轴和高线滨水轴。此外,规划中的两大生态绿轴贯穿项目中,其中南北向绿轴上的代征绿地,成为景观展开的突破口,奠定了项目的景观结构。 项目中含有多处特色工业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风貌保留价值。易兰设计团队从空间结构、场地功能、建筑风格、景观形态、场所记忆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挖掘和重塑大工业时代的印记,并使之成为文化与艺术的核心,同时结合项目的定位打造多功能创意产业园区空间。梳理历史机理与重塑功能有机融合,在赋予城市场所新功能的同时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该场地是工业遗存最丰富,最具标志性的地块。现场遗存高差明显,易兰设计团队进行了多层次的功能拆解与重构,结合生态理念和保护工业遗存为场地背景,核心定位为聚集人气,举办大型活动的具有记忆感和体验感的空间。原场地的4个沉淀池是直径约30米的下沉空间,根据其核心的定位,设计将中间两个沉淀池改造为可提供活动和休憩的下沉开放广场,彩色铺装与绿植相结合的台阶可成为露天观众席或供游人休息;两端沉淀池略作改建成为收纳雨水径流的下凹绿地,保留刮泥器工业遗存符号形成“定格的时钟”意向。四座沉淀池将商业空间与冬训中心地块交通分隔,因此增设步行桥作为交通连线。工业遗存风格的钢架步行桥保持了历史风貌延续性,以流线型带状台地丰富高差边界,同时为公众提供剧场看台及休息设施。
地块是场地内的商业核心,也是人流汇集,充满活力与商业氛围的地块。所以建筑周边以商业氛围的景观为主,结合商场内庭,形成联动的开放空间。六工汇购物中心坐落于滨水轴与商业轴交点位置,设计在对保留建筑进行改造、保护的基础上,织补新建筑并辅以多层次景观设计,易兰设计团队依托工业遗存和冬奥运动主题,定位“创建跨界产业总部社群,打造新型微度假式的生活方式”,致力打造汇聚低密度的现代创意办公空间、复合式商业、多功能活动中心和绿色公共空间的新型城市综合体。 购物中心北广场以人流通行和集散为主要功能,留以足够的开敞空间。广场放置艺术雕塑,作为标志点和视线集中点。同时设计线性铺装,有行进路线引导的功能。其东侧设计圆形种植池,延续相邻地块——冷却塔和沉淀池的圆形肌理,结合乔木打造室外短暂停留空间;西南角开敞空间为树阵广场,设置长条水泥座椅,和草本灌木与花结合,营造自然舒适的休憩空间;东南侧广场以开敞为主,便于通行和集散。入口南侧放置六工汇图标,增加外部标识性。入口北侧绿地前设置长条混凝土座椅,便于人休憩。建成后的六工汇成为了一个汇聚低密度的现代创意办公空间、复合式商业、多功能活动中心和绿色办公空间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将以国际化视野打造北京科技创新、文体创意和独特生活方式的新名片。
项目位于中国北京首钢园区北区内,首钢园始建于1919年,是中国钢铁工业时代的缩影,后随时代蜕变为文化创意园,2022冬奥会亦在园区内成功举办。六工汇作为传承首钢工业记忆与构建美好未来的消费新地标,我们探索的不仅是新与旧的融合,更要打造符合当下消费体验,充满活力与交互的共享空间。旧址建筑“风机房”始建于1992年,原为高炉提供冷风所用,改造后承担项目主入口与东侧中庭的角色。本真的工业风貌是设计中最好的造型构成,天花利用原厂房结构坡顶把天光引入空间,原有桁架结构、生产天车、结构柱保留原始风貌,搭配老厂房立面的红砖肌理。西侧新建中庭空间天窗采用菱形阵列布置,让自然光线散射室内,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通过天窗的细节造型设计,避免光线过明或过暗,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空间里分布着不同形态的半通透盒子,作为零售、餐饮、休闲空间灵活使用,盒子在表皮材质上进行区分设计,小尺度商业空间的出现,为大量共享区域提供自由使用的可能性。空间内共有两处天阶的设计,其中从二层直达四层的天阶,左侧为通行动线,右侧为休闲共享空间;位于南侧的天阶,连接3到4层的通行动线,用LED屏作为踏步的立面,采用声、光、电的交互设计。中庭地面布局增加“岛”的概念,休闲水吧、周末集市、共享活动均可放置于此。
互联网时代让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工作,六工汇办公空间大堂模糊了工作场所与公共区域之间的界限。每天来往停留不过数秒的前台被消隐,取而代之以宾至如归(Hospitality)的舒适场景,人们的工作与社交模式因此被改变,非限定性的办公环境带来新的空间体验。在确定“工业”与“自然”相融合风格的前提下,弘石团队提取四个关键词作为开启设计构想的钥匙,即:建筑线性、繁灯霁华、钢花飞溅与薪火相传。提炼六工汇建筑造型与硬朗的线条,在室内空间中着重突出体块感和自然光线的表现。大堂采用“悬浮”的设计理念,其灵感源自夜晚秀池畔宛如花灯形象的“三高炉”,同时花灯也寓意万家灯火和平安如意。炼钢炉中钢花四溅的瞬间,凝结着劳动者的奋斗精神,通过条形金属构件与圆形灯饰的造型对钢铁年代加以追溯致敬。通过水泥灰色调、时光隧道等设计手法呼应首钢园作为工业遗址的历史记忆。开放式大台阶共享空间将室外建筑材料引入室内,保留原始的混凝土踏步、红砖与木作地面之间材料与尺度的对比,运用形体构成的语汇,在细部收口上增加形体的空间美感。非限定性的公共空间为艺术展览、小型演出、学术讲座等活动提供更多可能性。回溯首钢园的历史,无数的劳动者在此夜以继日地奋战。城市更新设计中独特的文化IP使得项目让人们能够穿越时空并享受生活,积淀出非凡的场所精神。
- 金山岭上院: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金山岭上院并不是古寺,但目力所及之内的古长城却是旷古奇迹。上院的出现为这一片山谷建立了新的时间点。一个轻盈、轻触地面的禅堂(阿兰若),纤细轻薄的结构拉开了新建物与古长城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再次因为人类的建造活动定位了这一片山谷的时间性。上院本身也试图从上层入口庭院至下部开敞禅堂通过氛围以及空间的开合建立一种内部的时间性。新的建造既要与古长城去时空对话,也要能契合这山谷的地形地貌和荒野气质。
- 六工汇:筑境设计 +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六工汇项目位于北京西部石景山区,首钢园区两湖(群明湖和秀池)片区中部,总建筑面积223753平方米。这里因服务2022年冬奥会而享誉海内外,谷爱凌和苏翊鸣就是在这里创造了历史,实现了中国在大跳台上的伟大突破。如今已步入后奥运时代,首钢的城市更新仍在继续,六工汇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诞生出来。今年6月18日,六工汇购物广场盛大开业。关联商办地块已经相继成功交付运营,标志着首钢的更新发展从“体育+”全面进入“城市+”的崭新阶段。
- 景观渗透,NANA 咖啡烘焙曼谷曼那分店:IDIN ArchitectsNANA 咖啡烘焙曼谷曼那分店的设计概念在于创造可提升咖啡饮用体验的空间,让咖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项目采用简化表达的建筑形式,通过将建筑空间与景观的和谐结合,营造出一种郁郁葱葱的环境氛围,继而将游客的注意力从熙熙攘攘的高速公路上引开并转移到咖啡上。
- 砖块'盒子',Koohsar 住宅公寓:Ashari ArchitectsKoohsar 公寓坐落在一座山前,靠近山腰部。建筑围护结构掩盖了部分山景,为了在视觉上将建筑背后的山景与建筑立面融为一体,立面使用了砖材料与远处山脉的色调相得益彰。砖块图案模拟了从山底登顶的过程,吸引了游客对后方山景的兴趣,并呈现出无缝连接的前景建筑。
- 会呼吸的红砖建筑,温德姆会所:MIA Design Studio该项目是一座位于越南富国岛海滨度假胜地的酒店建筑。为了赋予建筑以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新视野,设计者选择以灯笼为主要概念。在夜间,温德姆会所这一“灯笼”将营造出温柔、细腻的光感,并成为度假村入口处的一大亮点。此外,项目主要选用的材料为红砖,以此表达了当地石匠工艺的细致和精确之美。